【新华解读】境外机构银行间持债“七连增”人民币资产何以保持吸引力?

资金流向 > 今天股市最新消息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4年04月18日20:05来源:新华财经

  2024年是深化金融高水平开放的关键之年,加快推进债券市场双向开放十分重要。在成本优势、政策环境等利好因素的多方“加持”之下,境外投资者已经连续七个月增持境内银行间市场债券,累计增持规模达8200亿元。

  业内观点认为,此举彰显了人民币资产国际认可度的不断提升,也是我国监管部门对外开放系统性政策推进的成果。2024年,我国货币政策持续呵护利率环境,人民币债券将保持其独立性、稳定性等优势,对境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有望持续提升。

  外资连续七个月累计增持银行间债券8200亿元

  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00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9%。从券种看,境外机构的主要托管券种是国债,托管量为2.24万亿元,占比56.0%;其次是政策性金融债,托管量为0.84万亿元,占比21.0%。

  据新华财经梳理,2023年9月-2024年3月,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规模连续增长,分别为3.19万亿元、3.24万亿元、3.49万亿元、3.67万亿元、3.87万亿元、3.95万亿元和4.00万亿元,月度环比分别增持100亿元、500亿元、2500亿元、1800亿元、2000亿元、800亿元和500亿元,累计增持规模达8200亿元,当前持仓规模刷新2022年2月以来新高。

  同日,中央结算公司发布2024年3月境外投资者专项统计结果,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境外投资者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债券总量31280.19亿元,分渠道来看,“全球通”渠道托管量为23908.18亿元,“债券通”渠道托管量为7372.01亿元,“全球通”渠道占比为76.43%。

  从交易情况来看,境外机构交投活跃度环比有所提升,3月境外机构在中央结算公司的交易结算总量为17673.87亿元,其中,“全球通”渠道现券交易结算量为6626亿元,质押式回购交易结算量为2855.74亿元,买断式回购交易结算量为42.42亿元,共计9524.15亿元;而“债券通”渠道当月的现券交易结算量为8149.72亿元。两种渠道交易结算规模分别环比增加3006.73亿元和2683.12亿元,总交易结算量提升5689.85亿元。

  而债券通公司同日发布的运行报告显示,3月,债券通北向通成交10105亿元人民币,月度日均成交481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债交易最为活跃,占月度交易量的64%。此外,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数据显示,3月,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券交易量约为1.86万亿元,日均交易量约为885亿元。

  另从参与主体来看,境内债市一直在吸引着更多海外机构参与其中。3月,新增2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截至3月末,共有1129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其中560家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入市,823家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254家同时通过两个渠道入市。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新华财经表示,“境外投资者根据其资产配置策略、交易策略的不同,投资大类资产类型存在差异,但海外资金持续流入境内市场,无论投资股票、债券或其他境内人民币资产,都充分反映出其对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充足信心,以及对我国经济基本面和金融环境保持稳定的乐观预期。”

  “2024年,随着海外主要经济体加息周期见顶,美联储降息大概率年内落地,中美利差走势将进一步加大我国境内债券对海外投资者的吸引力,预计未来外资机构增持人民币债券的态势仍将持续。”明明预测称。

  “引进来”加速度为境内债券市场带来新活力

  近年来,随着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与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有序推进,我国债券市场双向开放蹄疾步稳,取得了许多实质性进展。境内外债券市场互联互通范围和渠道大幅增加,人民币金融资产在全球资产中的吸引力持续提升。

  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双向开放在金融高水平开放进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新形势下,我国债券市场双向开放存在新的机遇,制度型开放政策有望加快推出,债市监管机制与法律体系将持续完善,人民币国际化与债券市场开放将相互增益。在推动债券市场开放的同时,需要统筹发展与安全,有效监测、防范潜在风险。

  从总量角度来看,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债券总发行规模为71万亿元,较2022年增长15.4%。截至2023年末,我国债券市场的存量规模已达到155.7万亿元,近五年内累计增加81.6%,稳居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

  从开放渠道来看,自2010年以来,随着境外机构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以及沪深港通、债券全球通等陆续落地实施,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不断深化,外资在华持有股债比例持续提高,外资投资国内债券市场的方式明显增加。

  2017年以来,债券通的北向通、南向通相继推出,2023年债券通互换通正式落地,我国债市“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开放路径被依次打开,为境内外债券市场资金互通提供了便捷通道。此外,境外资金还能通过FRA(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IRS)等方式进行债券衍生品投资,为境外投资机构增厚收益并降低资产组合风险。

  行至当下,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其中包括“拓展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国内债券市场业务范围”,进一步便利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中国债券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按规定参与境内债券承销;研究稳妥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参与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等。中国人民银行则在2024年工作会议上提出,“深化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提升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券市场便利度。”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外资承销机构数量进一步扩容,结构进一步优化,加上政策的支持,预计将有更多合资格外资机构成为境内债券承销商,并进一步加速国内债券发行在全球市场流通,为境内企业发债融资引入更多的境外投资者。

  另据多家机构反馈,目前海外投资者也期待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和参与中国债券市场。展望后续,在境内债券市场“牛市”不改的环境下,在监管部门着力推动高收益债券、ESG相关债券等信用债领域建设的支持下,更加多样化的投资工具将更加有助于提升外资参与热情。

  安本中国固定收益主管吴子宇对新华财经表示,对于海外可持续性投资者来说,投资人民币债券时考虑的非ESG因素主要包括收益率、流动性和信用风险等;而ESG因素主要包括ESG数据质量、信息披露广度、底层项目的清晰度以及与资产管理公司沟通的意愿等。基于此,中国债券市场的规模优势十分明显。

  “中国大约有140个严格遵循ESG主题的公募基金,其中大部分是股票基金。在岸信用债券的流动性对于不同主体参差不齐,而境内标签债券的流动性则主要集中在金融债领域,这也是构建开放式纯债ESG基金的一个主要障碍。”吴子宇建议,应鼓励境内负债端的长久期资金增加对可持续项目挂钩债券的发行支持。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声明:本篇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只提供信息参考,涉及资金炒股投资,请慎重在做投资判断,据此操作盈亏自负、风险自担。

文章标题:【新华解读】境外机构银行间持债“七连增”人民币资产何以保持吸引力?

链接地址:http://www.xiaosayihui.com/gushi/202404183050700913.shtml